做一堵墙 再挖出一些透气的洞

开幕时间: 2023-04-01

展览时间: 2023.04.01 - 05.03

  • 新闻稿
  • 艺术家

方法之外的绘画

文/钱文达 

初见袁佐和其画,难免会击节惊呼其对绘画规律和绘画语言的理解之深。在反复的观看与品读过程中,这些作品常常将我们的思路引向对绘画本体问题的思考。这种感受的牵引来源于画家持之以恒的研究和投入,以及一种冒险而热血的果敢和创造性。袁佐虽然常常谈论绘画的规律和方法,但是又常常无意识地创造性地弃置了它。这也就是为什么,袁佐近些年的画作不止于对绘画本身规律和方法的关注,它开始呈现出一种悠然的力感,所谓悠然,是长时间对绘画语言的研究和绘画性的持续实践得以在行动上得心应手的状态,从而近些年在形式语言上地突破变化,展现为一种缓缓自然的完成过程;另一方面,袁佐的绘画表现为一种直接命中视觉精神靶心的路径,他的力量发挥所直接面对的问题是直触本质根底的,它关注于绘画本身的过程与完成,以及关于这样一种过程与完成的实践姿态和逻辑。正源于此,袁式的绘画风格就此形成了某种难以被简单概述的一些复合因素的统一。

 

关系/速度

 

从最直观的视觉体验来说,笔触的关系和速度是吸引我们进入到袁佐画作之中的重要因素。这是独属于绘画语境之中最为纯化的关系与速度,或快,或慢,或迟,或疾,或减弱,或强烈,变化缤纷,抑扬顿挫,他将一种变化的关系化为固有的风格。同时,艺术家绘画的风格和节奏变化让我们在此感受到即时的人的属性和能量,即画家在当下进入绘画状态时,所表现出的持久地投入、输出,以及蓄势而生的爆发性力量。绘画中的笔触和颜色更为凝练地进入到了自己与自己所面对的物象相搏斗的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中,一切物都化作为笔触与笔触之间的作用和运动,笔触的出现(添加与交叠)与消失(抹除、被覆盖)都为了塑造这一绘画关系的完成而涌动着。

在《夏日》《再见朋友》等60公分的小尺幅作品中,这些关系的展现更为直接而富有力度。这些笔触之间的配合与运作往往追求一种意外和偶然的状态,在视觉体验上,给人一种出其不意、不落窠臼的妙奇韵味。

由此,观看袁佐的画我们总是能体会到一种过程感:我们试图推算出其绘画的结构和逻辑,但最终被酣畅淋漓的绘画能量所覆盖。这种过程感被绘画自身内部的关系演绎所贯穿着,

 

无限/空间

 

袁佐绘画的丰富度恰恰是来自这样一种纯化的形式:无论一幅画面里面所承载的内容有多少,它所包含的单位永远是同质量与同维度的,它们集中于同一方向。他将一切绘画外部的信息与绘画内部的笔意相对接,从而在绘画空间内部不断地精进、提炼。

同时这种无限性也指向着画幅的边界,指向笔触所运动的方向与轨迹,指向颜色向外不断扩张,所持续覆盖的范围,既指向我们目之所及的信息,也指向我们看不见的、画幅之外的现实的虚空。在这些绘画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不断“重复”的习惯性的笔触结构,而艺术家在这些不断重复的笔触结构中寻找到了一种差异化的联结形式。比如《炽热的春分》这种画中,红色的笔触主导了整体画幅色调的走向,在这些不断跳动而精确的笔触关系中,我们好比在观察一处充溢着红色的世界的某一局部,但无论是红色表层下面的,还是画幅边缘之外的,我们只得通过这一细微激烈的变化区域来进行感触全面的推导。

这种无边界的延伸可以追溯到抽象表现主义对于身体行动和画幅空间之间关系的讨论。无论是波洛克的滴甩绘画,罗斯科的色域绘画,还是德库宁的笔触绘画,身体动作强烈的摆动与全神贯注的意志将实践者自己交付了出去,这是现代主义绘画对艺术家所负最后使命的标注。巨大的绘画尺幅(尽管这种大尺幅在如今已司空见惯)也正是这种绘画传统最具变革性的视觉特征之一,越来越纯化的语言(颜色和笔触)表现需要不同尺寸的绘画平台进行实现,而更为辽远的画幅尺寸也为这一纯化的语言关系提供了某种风格上的倾向。同时,这种形式在绘画的线性风格史书写中的最后完成也正是抽象表现主义传统的最主要特征。

 

 

复合/对象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袁佐对于绘画语言的深度理解,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画家对于这种理解的创造性总结与实践——对于观看与感受物象的抽象化以及对于绘画性的具体化。当然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这种共融本身不是一种刻意的目的,而是自然流露出的实践走向。从2020年开始,由于疫情封锁,袁佐在“个体静止”的状态下集中创作了一系列大尺幅,与此前状态稍有不同的绘画作品,而其中“理想国花园”系列让我们看到艺术家实践面貌上的一些新的变化。在这些绘画里,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画家目前所身处其中的一种生命化的倾倒,一种来自生活深层的触感,以及围绕于此而生的质朴而强烈的表达意识。画家更为直接的将眼底之物纳入笔下,将围合起来的亲近之物,那些自然而熟悉的作物、果实、花朵,纷纷视为其实践的泉源。而这些明显的具象线索在以前的作品中是极难探寻到的。

难道我们就此便说袁佐开始回归表现亦或是具象了么?当然不是。甚至可以说,在面对具象和抽象的问题是,画家自始至终的态度是一致的——深入画面,体察自我,画幅里的绘画关系成为调节画家自我内部与世界外部的必要媒介。在这些作品中,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显现关系始终是作为视觉完成的必要因素而发挥功能的,因此简单地用抽象或是具象的风格视角来切入袁佐的画作,只会让我们忽视掉其作品最为本真的那部分。这也即是绘画在当下最具生命感,更具复杂性的地方。


参展作品
现场图